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10所顶尖师范类大学历史系实力大比拼!!

[复制链接]

50

主题

55

帖子

2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7:0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 1912 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 1928 年单独设系, 1952 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王桐龄、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柴德赓、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2006年 3 月,我校作出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并后的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在职教授 34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在聘“ 985 ”项目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 杨共乐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学科教学论1个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冷战国际史二级学科博士点。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近6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5%以上,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有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紫江学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有多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负责人。

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历史学系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及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并取得较大影响力,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社会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溯源于1944年建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之时即设有史地系。1954年学校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始独立建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担任系主任。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保留原有建制。20世纪80年代中,由历史系分设独立建制的历史地理研究所、唐史研究所和古籍整理研究所。2000年学校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和院系体制调整,历史系、唐史研究所和古籍整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为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坐拥地处千古名都、周秦汉唐统治中心的西安的独特地域优势,在“自由、自信、自尊、自强”理念引领下,近七十年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为国内外瞩目的学术成就,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朱本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方重镇。

    目前,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考古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设在西北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方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学历层次高、学缘关系多样化等优势与特色。现有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合计占全体教师的68%;具有博士学位者58人,高达86.6%。学院拥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隋唐人的社会生活——由小见大的历史》);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世界中古史》、《历史文献学》),其中《历史文献学》还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一等奖及优秀教学设计奖;四门校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古文献学》、《世界现代史》、《文物学概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吸收国内外一批相关知名专家学者于2000年3月组建而成的新型、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2000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以历史地理学学者作为骨干力量,联合校内外历史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建立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9月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1月历史地理学科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 CTTI)”来源智库。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10人,副高级职称者7人,中级职称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入选者1人,三秦学者津贴获得者2人, “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 入选者1人。
      研究院现有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历史地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2个,历史地理学,科学技术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硕士点5个。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康思想、扎实专业基础优秀科研能力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研究院一贯的培养目标。在科研态度上,始终遵循史念海先生“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的训言;在学术思想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治学应“有用于世”;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注意借鉴、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科技手段,做到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在培养方式上,积极吸收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研究提供条件,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0人。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马敏教授担任我校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设在本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资料中心藏书2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500余册,文物馆珍藏各类文物近3000余件(类)。近年来,学院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多种,发表CSCI论文200余篇。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历史研究所,是直属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研究机构,由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于1984年创办。继任所长依次为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朱英四位教授。1999年,获学校支持,调整重组并更易为此名,同时聘请朱英教授出任所长。研究所是中国高校恢复学位制度后最先被批准为具有硕博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单位,所属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下设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室、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以及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涩泽荣一研究中心,还是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挂靠机构,创办有《近代史学刊》和《辛亥革命史丛刊》等学术刊物。截至2010年,研究所有专职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人;兼职研究所人员6人,其中校内兼职2人,校外兼职4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日本史学者组成的。长期以来,世界史专业在国内史学界享有盛誉。林志纯、朱寰、丁则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曾长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教师编写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发行的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纲》及配套发行的多媒体光盘等等,在当代中国史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世界史教学与研究中的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目前,本系教师承担着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领域的全日制本科生、本科函授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两课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承担全校通识课、文科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 目前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有: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等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多个系列。

中国史系是在原来的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0年)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的。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徐喜辰、陈连庆、张亮彩、李洵、吴枫、薛虹、孙守任、赵矢元、常城、王维礼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系内任教。由本系詹子庆、赵毅、赵轶峰等教授分别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赵矢元、徐凤晨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国内长期享有盛名。系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先秦史、先秦诸子研究、秦汉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经济史、东北边疆史;晚清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外关系史、国际移民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目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法国查里·梅耶基金会项目、日本东京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等40个项目的研究。系内现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50人。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2000年,由于我系世界史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就,由我系教师组成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我系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6个世界史重点学科之一。现在,我系招收的博士专业有: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等多种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高师硕士等多个系列。
西南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1952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9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吴宓、吴毓江、邓子琴、杜钢百、李源澄、郭豫才、孙培良、张圣奘等一批学界名师在此执教,奠定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深厚基础,铸就了今日之院训:进学、修德、会通、超胜。史地系第一任系主任谢澄平,书记季平。学院现任院长黄贤全,党委书记黄泽文。

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所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另建有伊朗研究中心、古典文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山地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所等院级研究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创办于1938年。先后有钱基博、杨树达、李剑农、陶懋炳、林增平、皮名举、谢德风、孙秉莹等史学名家执教于此。他们为本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朴实优良的学风。

历史文化学院组建于2003年,现有历史学、历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已形成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欧洲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地区国别史、近现代国际关系等相对稳定又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分别于1984、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历史学硕士点。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中国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保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的“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其早期历程中,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唐陶华等老一辈学者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关履权、关文发、曾醒时、陈周棠、谢放、李凭等前辈学者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在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现有教工54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0人。另有学校特聘教授3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35人。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学院教师在多个全国性的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其中,陈文海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陈长琦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左双文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学院已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研究领域,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宗教史、地区国别史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7年12月,现任院长为郝春文教授。
  历史学院是在历史系基础上建立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54年,是我校最早建立的院系级教学单位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宁可先生、戚国淦等第一代教师是历史系的创建者。六十年来,经过四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历史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得到发展,办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点齐全,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齐全的二级办学单位 。

  历史学院下设历史学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世界史学系、文化遗产学系、历史博物馆和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下设全球史研究中心、文明区划硏究中心、四库学研究中心、北京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古代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欧洲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欧洲中世纪与近代早期研究中心、古文献研究中心、唐宋史研究中心、“文明的冲突与对话研究中心”、公众考古学中心等研究机构。现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五个本科专业,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两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一个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一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硏究培育基地,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与地理选修科,1914年建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设立国文史地部,著名文史专家柳诒徵先生等曾在此任教。后历经变化,于1982年设立历史学系。1997年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0年设立考古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01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费孝通先生为学院题写院名。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为了体现学院与社会共同发展,在原有历史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年来,已发展成为结合历史教育、博物馆学、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新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三个系。历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专门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世界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民俗学等11个硕士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青史考研帮
微信:qingshikaoyan
我们是最专业的历史学考研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